妈妈,什么是清明节?
妈妈,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?
妈妈,去世后的人去哪里了?
......
清明节,一个缅怀先祖,纪念已逝亲人的节日,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节日。很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去扫墓或者春游,面对孩子们的好奇,宝爸宝妈不妨借此机会和宝宝好好聊一聊清明节的传统~
清明节的历史
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是冬至后的第104天,它是中国传统节日,大约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。表达了人们对逝去先人的怀念和追思,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体现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,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、唤醒家族共同记忆,还可以促进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。
清明节与端午节、春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2006年,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东方童霸州校区小学员的清明节主题作品
东方童龙口校区二十四节气手势舞之清明
东方童兴义校区清明户外活动
清明节的食物
北方美食
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。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,关于民间寒食习俗的记载,出现在东汉文献中,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区。即使在寒食习俗颇为盛行的唐宋时代,其传播范围也不出北方。
南方美食
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。青团又称清明饼、棉菜馍糍、茨壳粿、清明粑、艾叶粑粑、艾糍、清明果、菠菠粿、清明粿、艾叶糍粑、清明团子、暖菇包、艾草青团、清明团子等等。
清明节的风俗
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,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,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。历史上,寒食禁火,祭奠先人,早已蔚为习俗。唐朝之后,寒食节逐渐式微,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。
唐朝诗人白居易《寒食野望吟》诗云:“乌啼鹊噪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?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累累春草绿。棠梨花映白杨树,尽是生死离别处。冥漠重泉哭不闻,萧萧暮雨人归去。”如今,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:铲除杂草,放上供品,于坟前上香祷祝,燃纸钱金锭,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,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。
”放风筝”风筝又称“纸鸢”、 “鸢儿”,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。每逢清明时节,人们不仅白天放,夜间也放。
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。秋千,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。它的历史很古老,最早叫千秋,后为了避忌讳,改为秋千。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春时悬长绳于高木,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,名曰打秋千。”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,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。
踏青,清明时节,春回大地,大自然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我国民间长期有清明踏青的习惯。
蹴鞠,鞠是一种皮球,球皮用皮革做成,球内用毛塞紧。蹴鞠,就是用足去踢球。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。相传是黄帝发明的,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。
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。据明朝人的记载,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,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,弯弓射中葫芦,鸽子飞出,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。
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,斗鸡由清明开始,斗到夏至为止。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,见于《左传》。到了唐代,斗鸡成风,不仅是民间斗鸡,连皇上也参加斗鸡。如唐玄宗最喜斗鸡。
自古以来,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。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“植树节”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。1979年,人大常委会规定,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,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