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较强的思维表达能力,但现实生活中,不同孩子表达能力千差万别,有的能说会道,招人喜欢,有的说话语无伦次,缺少逻辑。任何表达都需要一定的思维来支撑,要想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,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实用的方法,下面8招教您解决难题——
鼓励孩子多阅读多积累
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孩子,很容易出现“词穷”的尴尬。因此,我们要鼓励孩子在平时进行大量的阅读,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,用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大脑,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。那些经常读书的孩子,一定在气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上超越从不读书的孩子。
掌握总-分-总表达结构
孩子之所以表达混乱,主要原因是分不清内容主次,这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发现重点,并有意识地说出重点,不妨借用“总-分-总”的写作结构方式,来解决孩子在表达中分不清主次的问题。比如我们让孩子练习“做自我介绍”。首先是简单说一下自己是谁,明确亮出自己的身份,以几个核心信息作为表达结构中的“总”,比如姓名、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。然后就分几个点,从几个特别的兴趣爱好或者几点展开介绍。最后,对自己做一个总结。“总-分-总”是练习表达能力有效的方法之一,我们只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反复地训练,不断地运用,最终就能帮他们形成结构化的思维。
学会表达的“123法则”
“123法则”就是让孩子学会表达的条理性,充实说话的内容。当孩子有很多内容需要输出的时候,家长可以让孩子运用逻辑梳理方式,将这些内容分成“123”三个点,逐步陈述出来,这样说出来的话不仅让人有一种非常清晰而又很有条理的感觉,而且让倾听的人也很容易听懂。在生活当中,家长要让孩子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化,以“123法则”的思维架构去组织自己的语言,让自己的表达变得有条理。
先打腹稿写提纲再表达
如果遇到要讲的内容比较多或比较复杂的情况,我们可以让孩子先打好腹稿,写下讲话提纲和关键词等。打腹稿、写提纲并不是要做长篇大论,而是给孩子一个提示,这样做的好处是,孩子在表达的时候,如果遇到思路断了的情况,只要看一眼提纲,就可以适当地展开,不影响接下来的正常表达。
提升孩子表达的信心
在语言表达上,更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。要提升孩子的自信心,家长除了在平时多给孩子一些激励之外,也要教会他们自我暗示。比如,在每次发言之前先在心里默默地说一遍“我是最棒的”,充分肯定自己,调整好自己的心态。在发言的时候,提醒孩子注意两个关键点:一是在没有调整好心态、没有想好的情况下,不要急于表达;二是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,要学会倾听,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快速罗列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,梳理好思路之后再说也不迟。
掌控表达的语速情绪
家长要让孩子控制好说话的语速。控制语速的好处是能让孩子把每一句话都尽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。孩子只有把握住自己说话的节奏,才能更好地完成表达。此外,还要让孩子学会掌控负面情绪。家长要引导孩子,当与他人沟通的时候,即使听不懂,也要学会掌控自己的负面情绪,不能因为不耐烦而闹脾气。
加强声音的基础练习
平时要加强声音的基础练习。说话要求声音洪亮、字正腔圆。平时可带孩子多做一些语言表达练习的小游戏:深吸一口气,数数,看能数多少个数字;跑跳中念绕口令;字正腔圆地读成语,大声朗诵诗歌等等。
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
孩子们有时候怕自己说得不好,所以说话时会紧张。作为家长可以给孩子制造说话的机会,并且鼓励孩子说话。孩子得到鼓励后,说话的紧张感会慢慢消失,也会敢于表达自己,这样表达能力就会慢慢改善。要锻炼孩子的表达思维能力,家长还要为孩子创造情境,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和平台。比如,可以让孩子每天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;也可以全家随机选择一个主题来自由发言;还可以去问一问孩子一天中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,鼓励孩子按照时间顺序去叙述等。在长期的情境模拟训练下,孩子将熟能生巧,越来越熟练地掌握语言表达的能力。